此间时令丨小满天逐热,温风沐麦圆
全中南最青春、最洋气、最活泼的微信公众号
CENTRAL SOUTH UNIVRSITY
学林 | 知世 | 夜灯 | 风物 | 群聊 |
今日 / 小满
—————
●
小满田塍寻草药,农闲莫问动三车
最近
天气越来越热了
日头越来越毒了
明明才是五月天
却叫人明显感受到夏日的热情
五月的天,刚诞生的夏天
我们也迎来了今夏的第二个节气
——“小满”
小满
节气由来
▲▲▲
每年5月20-22日之间
太阳到达黄经60°时开始
这时中国北方夏熟作物子粒逐渐饱满
早稻开始结穗
在禾稻上始见小粒的谷实
南方进入夏收夏种季节
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:“四月中,小满者,物至于此小得盈满。” 小满——其含义是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,但还未成熟,只是小满,还未大满。
小满
节气特点
▲▲▲
1.南方地区:"小满大满江河满"
一般来说,如果此时北方冷空气可以深入到我国较南的地区,南方暖湿气流也强盛的话,那么就很容易在华南一带造成暴雨或特大暴雨。因此,小满节气的后期往往是这些地区防汛的紧张阶段。
2.长江中下游:"小满不下,黄梅偏少"、"小满无雨,芒种无水"
对于长江中下游地区来说,如果这个阶段雨水偏少,可能是太平洋上的副热带高压势力较弱,位置偏南,意味着到了黄梅时节,降水可能就会偏少。因此有民谚说"小满不下,黄梅偏少";"小满无雨,芒种无水"。
3.黄河中下游:"小满不满,麦有一险"
对于黄河中下游来说,这"一险"就是指小麦在此时刚刚进入乳熟阶段,非常容易遭受干热风的侵害,从而导致小麦灌浆不足、粒籽干瘪而减产。
4.江南地区:"小满动三车,忙得不知他"
这里的三车指的是水车、油车和丝车。此时,农田里的庄稼需要充裕的水分,农民们便忙着踏水车翻水;收割下来的油菜籽也等待着农人们去舂(chong)打,做成清香四溢的菜籽油。小满前后,蚕要开始结茧了,养蚕人家忙着摇动丝车缫(sao)丝。
此外,小满节气期间江南地区往往也是江河湖满,如果不满,必是遇上干旱少雨年。
小贴士:小满节气之后更是疾病容易出现的时候。建议小伙伴们要有"未病先防"的养生意识,从增强机体的正气和防止病邪的侵害这两方面入手 。
小满
传统民俗
这样的传统节气一定会有各种各样的传统民俗
那么小满节气都有哪些传统活动呢?
祭车神是一些农村地区古老的小满习俗。在相关的传说里二车神,是一条白龙在小满时节,人们在水车蓦上放上鱼肉、香烛等物品祭拜,最有趣的地方是,在祭品中会有一杯白水,祭拜时将白水泼人田中,有祝福水砚涌旺的意思。
祭蚕
▲▲▲
相传小满为蚕神诞辰,因此江浙一带在小满节气期间有一个祈蚕节。我国农耕文化以"男耕女织"为典型。女织的原料北方以棉花为主,南方以蚕理为主。蚕丝需靠养蚕结茧抽丝而得,所以我国南方农村养蚕极为兴盛,尤其是江浙一带。
蚕是娇养的"宠物",很难养活。气沮、湿度,桑叶的冷、熟、干、湿等均影响蚕的生存。由于蚕难养,古代把蚕视作"天物"。为了祈求"天物"的宽怒和养蚕有个好的收成,因此人们在四月放蚕时节举行祈蚕节。
小满
节气饮食
▲▲▲
《周书》有云:“小满之日苦菜秀”。《诗经》:采苦采苦,首阳之下。古书上亦有“小满至,苦菜秀,靡草死,小暑至”的说法,可见,小满这个节气与“苦菜”有着不解缘分。
在传统中医理论中,对于小满养生推崇“苦菜当令”,也就是说,苦菜拥有了新的身份,由旧时小满充饥之食转变为养生“良方”,这大抵也是小满食苦菜的习俗得以传承至今的原因之一。医学上多用苦苦菜来治疗热症,古人还用它醒酒。宁夏人喜欢把苦菜烫熟,冷淘凉拌,调以盐、醋、辣油或蒜泥,清凉辣香,吃馒头、米饭,使人食欲大增。也有用黄米汤将苦苦菜腌成黄色,吃起来酸中带甜,脆嫩爽口。有的人还将苦苦菜用开水烫熟,挤出苦汁,用以做汤、做馅、热炒、煮面,各具风味。
小满
诗词谚语
▲▲▲
五绝 小满 宋 欧阳修
夜莺啼绿柳,皓月醒长空。
最爱垄头麦,迎风笑落红。
遣兴 宋 王之道
步屧随儿辈,临池得凭栏。久阴东虹断,小满北风寒。
点水荷三叠,依墙竹数竿。乍晴何所喜,云际远山攒。
● 小满麦渐黄,夏至稻花香。
● 麦到小满日夜黄。
小满三日望麦黄。
小满十日满地黄。
“麦穗初齐稚子娇,桑叶正肥蚕食饱。”
在欧阳修的笔下
描绘出了一幅富有生机与希望的画面
这样的小满,你爱不爱?
小满时节
作物籽粒日渐饱满,但尚未成熟
而人生的“小满”
也许就是小小的,确切的幸福
“小满”易得
它可以是夏日酷暑
让你大快朵颐的冰镇西瓜
也可以是爱人的温情和守护
你的“小满”是什么呢
在评论区留言
和大家分享你的小幸福吧
此间时令 | 版块介绍
“二十四节气”
被誉为“中国第五大发明”
是中华传统瑰宝
是古人诗意栖居的创造
更是大自然说给我们听的语言
此间时令
让中华传统文化发声
献给爱生活的你
想了解往期此间时令精彩?点下面链接
● 中南大学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中心
● 编辑丨张祖玮 汪亚琪 农金素
● 责编丨李育
● 图片 | 网络
● 欢迎关注共青团中南大学委员会官方公众平台
● 投稿邮箱:csuxiaotuanzi@163.com
● 官方微博:@中南青年志